以后谁再让我砍价,我就骂谁。” 近日,北京的刘璐在朋友圈里破口大骂 理由是 帮朋友点击砍价 手机却不幸中毒 自己卡里的18万元被扣光了  刘璐所说的砍价,便是微信朋友圈继集赞潮之后,近来兴起的一股新风潮——砍价潮。 砍价规则很简单,只要邀请别人为自己点击链接砍价,就可随机减少不等的金额。邀请人数越多,价格就会变得越优惠,甚至可以免费得到该商品。 然而,这种玩法也被一些不法分子盯上,利用砍价游戏实行诈骗。不少人本为砍价却上当受骗,遭受财产损失,误“砍”了自己。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免费拿商品只是一个传说”  近期正在参与一台电风扇砍价的张鑫告诉记者,除在朋友圈、微信群里让亲朋好友帮忙砍价外,在网上加入各种微信砍价群是比较通行的办法。 “这些群大多是由从事专业砍价的人员建立,群里的活跃度并不高。可以向群主寻求付费砍价,4元10刀、30元100刀等,越多越便宜。” 记者看到张鑫手机里砍价的电风扇价值699元,显示已有10808人免费拿。 不过,张鑫告诉记者,他参与了多次砍价,并未真正免费拿过任何一件商品。“免费拿商品只是一个传说。” “刚开始知道微信砍价是收到同事发的链接,让帮忙砍价。”另一个参与砍价的白领刘青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她也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一条砍价信息,一台价值300元的吸尘器,链接显示9128人已免费拿到该机器。 然而,刘青并未免费拿到,因为并未在规定的24小时完成砍价。 “砍到最后还剩二三十元的时候都是一分一分地砍,根本不可能完成。”刘青吐槽说。 记者调查发现,这类通过砍价免费拿商品的活动一般要求关注相关微信公众号,或是要求下载APP才能操作,且砍价商品的价格及成功率和花费的时间、精力并不成正比。 “砍价活动”诈骗套路多 不能免费拿到商品只是耗费点时间和精力,手机因此中毒造成财产损失则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根据2018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利用微信等互联网社交平台发布虚假优惠促销信息套取参与活动的消费者个人信息现象成为投诉新热点。  记者梳理媒体报道发现,利用微信砍价进行诈骗,主要套路有几种:  有业内人士表示,就砍价信息真实性和安全性而言,用户并不能很好地辨识,也就使得真假信息混乱传播、用户个人信息无法得到保障。 一旦点开诈骗活动页面,用户一系列相关的个人信息将会泄露出去,电子银行账户安全堪忧,各种广告骚扰也将接踵而至。 更严重的是,如果此类小活动的开发公司将后台收集到的用户信息卖给广告商、中介或一些诈骗集团,无疑会给用户的个人隐私及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